贪心法2️⃣

Channing Hsu

55. 跳跃游戏

力扣题目链接

给定一个非负整数数组,你最初位于数组的第一个位置。

数组中的每个元素代表你在该位置可以跳跃的最大长度。

判断你是否能够到达最后一个位置。

示例  1:

  • 输入: [2,3,1,1,4]
  • 输出: true
  • 解释: 我们可以先跳 1 步,从位置 0 到达 位置 1, 然后再从位置 1 跳 3 步到达最后一个位置。

示例  2:

  • 输入: [3,2,1,0,4]
  • 输出: false
  • 解释: 无论怎样,你总会到达索引为 3 的位置。但该位置的最大跳跃长度是 0 , 所以你永远不可能到达最后一个位置。

思路

刚看到本题一开始可能想:当前位置元素如果是 3,我究竟是跳一步呢,还是两步呢,还是三步呢,究竟跳几步才是最优呢?

其实跳几步无所谓,关键在于可跳的覆盖范围!

不一定非要明确一次究竟跳几步,每次取最大的跳跃步数,这个就是可以跳跃的覆盖范围。

这个范围内,别管是怎么跳的,反正一定可以跳过来。

那么这个问题就转化为跳跃覆盖范围究竟可不可以覆盖到终点!

每次移动取最大跳跃步数(得到最大的覆盖范围),每移动一个单位,就更新最大覆盖范围。

贪心算法局部最优解:每次取最大跳跃步数(取最大覆盖范围),整体最优解:最后得到整体最大覆盖范围,看是否能到终点

局部最优推出全局最优,找不出反例,试试贪心!

如图:

i 每次移动只能在 cover 的范围内移动,每移动一个元素,cover 得到该元素数值(新的覆盖范围)的补充,让 i 继续移动下去。

而 cover 每次只取 max(该元素数值补充后的范围, cover 本身范围)。

如果 cover 大于等于了终点下标,直接 return true 就可以了。

C++代码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lass Solution {
public:
bool canJump(vector<int>& nums) {
int cover = 0;
if (nums.size() == 1) return true; // 只有一个元素,就是能达到
for (int i = 0; i <= cover; i++) { // 注意这里是小于等于cover
cover = max(i + nums[i], cover);
if (cover >= nums.size() - 1) return true; // 说明可以覆盖到终点了
}
return false;
}
};
  • 时间复杂度: O(n)
  • 空间复杂度: O(1)

总结

这道题目关键点在于:不用拘泥于每次究竟跳几步,而是看覆盖范围,覆盖范围内一定是可以跳过来的,不用管是怎么跳的。

大家可以看出思路想出来了,代码还是非常简单的。

一些同学可能感觉,我在讲贪心系列的时候,题目和题目之间貌似没有什么联系?

是真的就是没什么联系,因为贪心无套路!没有个整体的贪心框架解决一系列问题,只能是接触各种类型的题目锻炼自己的贪心思维!

45.跳跃游戏 II

力扣题目链接

给定一个非负整数数组,你最初位于数组的第一个位置。

数组中的每个元素代表你在该位置可以跳跃的最大长度。

你的目标是使用最少的跳跃次数到达数组的最后一个位置。

示例:

  • 输入: [2,3,1,1,4]
  • 输出: 2
  • 解释: 跳到最后一个位置的最小跳跃数是 2。从下标为 0 跳到下标为 1 的位置,跳  1  步,然后跳  3  步到达数组的最后一个位置。

说明:
假设你总是可以到达数组的最后一个位置。

思路

本题相对于55.跳跃游戏还是难了不少。

但思路是相似的,还是要看最大覆盖范围。

本题要计算最少步数,那么就要想清楚什么时候步数才一定要加一呢?

贪心的思路,局部最优:当前可移动距离尽可能多走,如果还没到终点,步数再加一。整体最优:一步尽可能多走,从而达到最少步数。

思路虽然是这样,但在写代码的时候还不能真的能跳多远就跳多远,那样就不知道下一步最远能跳到哪里了。

所以真正解题的时候,要从覆盖范围出发,不管怎么跳,覆盖范围内一定是可以跳到的,以最小的步数增加覆盖范围,覆盖范围一旦覆盖了终点,得到的就是最少步数!

这里需要统计两个覆盖范围,当前这一步的最大覆盖和下一步最大覆盖

如果移动下标达到了当前这一步的最大覆盖最远距离了,还没有到终点的话,那么就必须再走一步来增加覆盖范围,直到覆盖范围覆盖了终点。

如图:

45.跳跃游戏II

图中覆盖范围的意义在于,只要红色的区域,最多两步一定可以到!(不用管具体怎么跳,反正一定可以跳到)

方法一

从图中可以看出来,就是移动下标达到了当前覆盖的最远距离下标时,步数就要加一,来增加覆盖距离。最后的步数就是最少步数。

这里还是有个特殊情况需要考虑,当移动下标达到了当前覆盖的最远距离下标时

  • 如果当前覆盖最远距离下标不是是集合终点,步数就加一,还需要继续走。
  • 如果当前覆盖最远距离下标就是是集合终点,步数不用加一,因为不能再往后走了。

C++代码如下:(详细注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 版本一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jump(vector<int>& nums) {
if (nums.size() == 1) return 0;
int curDistance = 0; // 当前覆盖最远距离下标
int ans = 0; // 记录走的最大步数
int nextDistance = 0; // 下一步覆盖最远距离下标
for (int i = 0; i < nums.size(); i++) {
nextDistance = max(nums[i] + i, nextDistance); // 更新下一步覆盖最远距离下标
if (i == curDistance) { // 遇到当前覆盖最远距离下标
ans++; // 需要走下一步
curDistance = nextDistance; // 更新当前覆盖最远距离下标(相当于加油了)
if (nextDistance >= nums.size() - 1) break; // 当前覆盖最远距到达集合终点,不用做ans++操作了,直接结束
}
}
return ans;
}
};
  • 时间复杂度: O(n)
  • 空间复杂度: O(1)

方法二

依然是贪心,思路和方法一差不多,代码可以简洁一些。

针对于方法一的特殊情况,可以统一处理,即:移动下标只要遇到当前覆盖最远距离的下标,直接步数加一,不考虑是不是终点的情况。

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只要让移动下标,最大只能移动到 nums.size - 2 的地方就可以了。

因为当移动下标指向 nums.size - 2 时:

  • 如果移动下标等于当前覆盖最大距离下标, 需要再走一步(即 ans++),因为最后一步一定是可以到的终点。(题目假设总是可以到达数组的最后一个位置),如图:
    45.跳跃游戏II2

  • 如果移动下标不等于当前覆盖最大距离下标,说明当前覆盖最远距离就可以直接达到终点了,不需要再走一步。如图:

45.跳跃游戏II1

代码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 版本二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jump(vector<int>& nums) {
int curDistance = 0; // 当前覆盖的最远距离下标
int ans = 0; // 记录走的最大步数
int nextDistance = 0; // 下一步覆盖的最远距离下标
for (int i = 0; i < nums.size() - 1; i++) { // 注意这里是小于nums.size() - 1,这是关键所在
nextDistance = max(nums[i] + i, nextDistance); // 更新下一步覆盖的最远距离下标
if (i == curDistance) { // 遇到当前覆盖的最远距离下标
curDistance = nextDistance; // 更新当前覆盖的最远距离下标
ans++;
}
}
return ans;
}
};
  • 时间复杂度: O(n)
  • 空间复杂度: O(1)

可以看出版本二的代码相对于版本一简化了不少!

其精髓在于控制移动下标 i 只移动到 nums.size() - 2 的位置,所以移动下标只要遇到当前覆盖最远距离的下标,直接步数加一,不用考虑别的了。

总结

相信大家可以发现,这道题目相当于55.跳跃游戏难了不止一点。

但代码又十分简单,贪心就是这么巧妙。

理解本题的关键在于:以最小的步数增加最大的覆盖范围,直到覆盖范围覆盖了终点,这个范围内最少步数一定可以跳到,不用管具体是怎么跳的,不纠结于一步究竟跳一个单位还是两个单位。

1005.K次取反后最大化的数组和

力扣题目链接

给定一个整数数组 A,我们只能用以下方法修改该数组:我们选择某个索引 i 并将 A[i] 替换为 -A[i],然后总共重复这个过程 K 次。(我们可以多次选择同一个索引 i。)

以这种方式修改数组后,返回数组可能的最大和。

示例 1:

  • 输入:A = [4,2,3], K = 1
  • 输出:5
  • 解释:选择索引 (1) ,然后 A 变为 [4,-2,3]。

示例 2:

  • 输入:A = [3,-1,0,2], K = 3
  • 输出:6
  • 解释:选择索引 (1, 2, 2) ,然后 A 变为 [3,1,0,2]。

示例 3:

  • 输入:A = [2,-3,-1,5,-4], K = 2
  • 输出:13
  • 解释:选择索引 (1, 4) ,然后 A 变为 [2,3,-1,5,4]。

提示:

  • 1 <= A.length <= 10000
  • 1 <= K <= 10000
  • -100 <= A[i] <= 100

题目背景

LeetCode第1005题“K次取反后最大化的数组和”要求我们通过最多K次将数组中的元素取反,最大化数组元素的和。我们需要设计一个高效的算法来完成这个任务。

主要思路

为了最大化数组和,我们应该优先取反绝对值最大的负数,同时考虑取反操作的次数K。如果K用完之前数组中没有负数,或者K用完之后还剩余奇数次取反操作,我们需要对绝对值最小的元素再取反一次。

详细步骤

  1. 构建最小堆:

    • 我们使用优先队列(最小堆)来方便地获取和修改当前数组中绝对值最小的元素。
    • 将数组 nums 中的所有元素加入到最小堆中。
  2. 进行K次取反操作:

    • 每次从堆中取出最小元素,取反后再将其放回堆中。
    •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总是优先取反绝对值最小的元素,从而确保每一步都能最大化当前数组的和。
  3. 处理剩余的取反次数:

    • 如果在K次取反操作后,仍然有多余的取反次数(K > 0),且这些取反次数是奇数,我们需要再对堆顶元素取反一次(因为取反偶数次等于没有取反,而取反奇数次等于取反一次)。
  4. 计算最终结果:

    • 遍历堆中所有元素,计算它们的和。

代码实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include <vector>
#include <queue>
#include <algorithm>
using namespace std;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largestSumAfterKNegations(vector<int>& nums, int k) {
// 使用最小堆来方便获取当前数组中绝对值最小的元素
priority_queue<int, vector<int>, greater<int>> minHeap(nums.begin(), nums.end());

// 进行K次取反操作
while (k--) {
// 获取并移除最小元素
int minElement = minHeap.top();
minHeap.pop();
// 取反后再加入堆中
minElement = -minElement;
minHeap.push(minElement);
}

// 计算最终数组的和
int res = 0;
while (!minHeap.empty()) {
res += minHeap.top();
minHeap.pop();
}
return res;
}
};

详细解释

  1. 构建最小堆:
1
priority_queue<int, vector<int>, greater<int>> minHeap(nums.begin(), nums.end());
  • priority_queue 是一个优先队列,默认情况下是最大堆。通过指定比较函数 greater<int>,我们将其变为最小堆。
  • 初始化时,将 nums 中的所有元素加入到最小堆中。
  1. 进行K次取反操作:
1
2
3
4
5
6
while (k--) {
int minElement = minHeap.top();
minHeap.pop();
minElement = -minElement;
minHeap.push(minElement);
}
  • 每次从最小堆中取出最小元素,取反后再放回堆中。
  • 这种方式确保我们总是优先取反绝对值最小的元素。
  1. 计算最终数组的和:
1
2
3
4
5
6
int res = 0;
while (!minHeap.empty()) {
res += minHeap.top();
minHeap.pop();
}
return res;
  • 遍历最小堆中的所有元素,累加它们的值,得到最终结果。

总结

这种方法通过使用最小堆来高效地处理取反操作,确保每一步都能最大化当前数组的和。相较于简单的排序方法,优先队列的使用使得取反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从 O(n log n) 降至 O(k log n),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显著提高性能。

134. 加油站

力扣题目链接

在一条环路上有 N 个加油站,其中第 i 个加油站有汽油 gas[i] 升。

你有一辆油箱容量无限的的汽车,从第 i 个加油站开往第 i+1 个加油站需要消耗汽油 cost[i] 升。你从其中的一个加油站出发,开始时油箱为空。

如果你可以绕环路行驶一周,则返回出发时加油站的编号,否则返回 -1。

说明:

  • 如果题目有解,该答案即为唯一答案。
  • 输入数组均为非空数组,且长度相同。
  • 输入数组中的元素均为非负数。

示例 1:
输入:

  • gas = [1,2,3,4,5]
  • cost = [3,4,5,1,2]

输出: 3
解释:

  • 从 3 号加油站(索引为 3 处)出发,可获得 4 升汽油。此时油箱有 = 0 + 4 = 4 升汽油
  • 开往 4 号加油站,此时油箱有 4 - 1 + 5 = 8 升汽油
  • 开往 0 号加油站,此时油箱有 8 - 2 + 1 = 7 升汽油
  • 开往 1 号加油站,此时油箱有 7 - 3 + 2 = 6 升汽油
  • 开往 2 号加油站,此时油箱有 6 - 4 + 3 = 5 升汽油
  • 开往 3 号加油站,你需要消耗 5 升汽油,正好足够你返回到 3 号加油站。
  • 因此,3 可为起始索引。

示例 2:
输入:

  • gas = [2,3,4]

  • cost = [3,4,3]

  • 输出: -1

  • 解释:
    你不能从 0 号或 1 号加油站出发,因为没有足够的汽油可以让你行驶到下一个加油站。我们从 2 号加油站出发,可以获得 4 升汽油。 此时油箱有 = 0 + 4 = 4 升汽油。开往 0 号加油站,此时油箱有 4 - 3 + 2 = 3 升汽油。开往 1 号加油站,此时油箱有 3 - 3 + 3 = 3 升汽油。你无法返回 2 号加油站,因为返程需要消耗 4 升汽油,但是你的油箱只有 3 升汽油。因此,无论怎样,你都不可能绕环路行驶一周。

思路

暴力方法

暴力的方法很明显就是O(n^2)的,遍历每一个加油站为起点的情况,模拟一圈。

如果跑了一圈,中途没有断油,而且最后油量大于等于0,说明这个起点是ok的。

暴力的方法思路比较简单,但代码写起来也不是很容易,关键是要模拟跑一圈的过程。

for循环适合模拟从头到尾的遍历,而while循环适合模拟环形遍历,要善于使用while!

C++代码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canCompleteCircuit(vector<int>& gas, vector<int>& cost) {
for (int i = 0; i < cost.size(); i++) {
int rest = gas[i] - cost[i]; // 记录剩余油量
int index = (i + 1) % cost.size();
while (rest > 0 && index != i) { // 模拟以i为起点行驶一圈(如果有rest==0,那么答案就不唯一了)
rest += gas[index] - cost[index];
index = (index + 1) % cost.size();
}
// 如果以i为起点跑一圈,剩余油量>=0,返回该起始位置
if (rest >= 0 && index == i) return i;
}
return -1;
}
};
  • 时间复杂度:O(n^2)
  • 空间复杂度:O(1)

贪心算法

如果总油量减去总消耗大于等于零那么一定可以跑完一圈,说明 各个站点的加油站 剩油量rest[i]相加一定是大于等于零的。

每个加油站的剩余量rest[i]为gas[i] - cost[i]。

i从0开始累加rest[i],和记为curSum,一旦curSum小于零,说明[0, i]区间都不能作为起始位置,因为这个区间选择任何一个位置作为起点,到i这里都会断油,那么起始位置从i+1算起,再从0计算curSum。

如图:

那么为什么一旦[0,i] 区间和为负数,起始位置就可以是i+1呢,i+1后面就不会出现更大的负数?

如果出现更大的负数,就是更新i,那么起始位置又变成新的i+1了。

那有没有可能 [0,i] 区间 选某一个作为起点,累加到 i这里 curSum是不会小于零呢? 如图:

如果 curSum<0 说明 区间和1 + 区间和2 < 0, 那么 假设从上图中的位置开始计数curSum不会小于0的话,就是 区间和2>0。

区间和1 + 区间和2 < 0 同时 区间和2>0,只能说明区间和1 < 0, 那么就会从假设的箭头初就开始从新选择其实位置了。

那么局部最优:当前累加rest[i]的和curSum一旦小于0,起始位置至少要是i+1,因为从i之前开始一定不行。全局最优:找到可以跑一圈的起始位置

局部最优可以推出全局最优,找不出反例,试试贪心!

C++代码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canCompleteCircuit(vector<int>& gas, vector<int>& cost) {
int curSum = 0; // 当前油量的累计和
int totalSum = 0; // 总油量和总消耗的差值累计
int start = 0; // 起始加油站的索引

for (int i = 0; i < gas.size(); i++) {
curSum += gas[i] - cost[i]; // 计算当前加油站的油量变化
totalSum += gas[i] - cost[i]; // 计算总的油量变化

// 如果当前油量小于0,更新起点
if (curSum < 0) {
start = i + 1; // 更新起点为下一个加油站
curSum = 0; // 重置当前油量
}
}

// 检查总油量是否足够绕一圈
if (totalSum < 0) return -1; // 总油量小于总消耗,不可能绕一圈
return start; // 返回起点
}
};
  • 时间复杂度:O(n)
  • 空间复杂度:O(1)

说这种解法为贪心算法,才是有理有据的,因为全局最优解是根据局部最优推导出来的

135. 分发糖果

力扣题目链接

老师想给孩子们分发糖果,有 N 个孩子站成了一条直线,老师会根据每个孩子的表现,预先给他们评分。

你需要按照以下要求,帮助老师给这些孩子分发糖果:

  • 每个孩子至少分配到 1 个糖果。
  • 相邻的孩子中,评分高的孩子必须获得更多的糖果。

那么这样下来,老师至少需要准备多少颗糖果呢?

示例 1:

  • 输入: [1,0,2]
  • 输出: 5
  • 解释: 你可以分别给这三个孩子分发 2、1、2 颗糖果。

示例 2:

  • 输入: [1,2,2]
  • 输出: 4
  • 解释: 你可以分别给这三个孩子分发 1、2、1 颗糖果。第三个孩子只得到 1 颗糖果,这已满足上述两个条件。

思路

这道题目一定是要确定一边之后,再确定另一边,例如比较每一个孩子的左边,然后再比较右边,如果两边一起考虑一定会顾此失彼

先确定右边评分大于左边的情况(也就是从前向后遍历)

此时局部最优:只要右边评分比左边大,右边的孩子就多一个糖果,全局最优:相邻的孩子中,评分高的右孩子获得比左边孩子更多的糖果

局部最优可以推出全局最优。

如果ratings[i] > ratings[i - 1] 那么[i]的糖 一定要比[i - 1]的糖多一个,所以贪心:candyVec[i] = candyVec[i - 1] + 1

代码如下:

1
2
3
4
// 从前向后
for (int i = 1; i < ratings.size(); i++) {
if (ratings[i] > ratings[i - 1]) candyVec[i] = candyVec[i - 1] + 1;
}

如图:

135.分发糖果

再确定左孩子大于右孩子的情况(从后向前遍历)

遍历顺序这里有同学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不能从前向后遍历呢?

因为 rating[5]与rating[4]的比较 要利用上 rating[5]与rating[6]的比较结果,所以 要从后向前遍历。

如果从前向后遍历,rating[5]与rating[4]的比较 就不能用上 rating[5]与rating[6]的比较结果了 。如图:

所以确定左孩子大于右孩子的情况一定要从后向前遍历!

如果 ratings[i] > ratings[i + 1],此时candyVec[i](第i个小孩的糖果数量)就有两个选择了,一个是candyVec[i + 1] + 1(从右边这个加1得到的糖果数量),一个是candyVec[i](之前比较右孩子大于左孩子得到的糖果数量)。

那么又要贪心了,局部最优:取candyVec[i + 1] + 1 和 candyVec[i] 最大的糖果数量,保证第i个小孩的糖果数量既大于左边的也大于右边的。全局最优:相邻的孩子中,评分高的孩子获得更多的糖果。

局部最优可以推出全局最优。

所以就取candyVec[i + 1] + 1 和 candyVec[i] 最大的糖果数量,candyVec[i]只有取最大的才能既保持对左边candyVec[i - 1]的糖果多,也比右边candyVec[i + 1]的糖果多

135.分发糖果1

整体代码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candy(vector<int>& ratings) {
int n = ratings.size();
if (n == 0) return 0;
vector<int> score(n, 1);
// 从左到右遍历,确保每个孩子比右边评分高的孩子糖果多
for (int i = 1; i < n; ++i) {
if (ratings[i - 1] < ratings[i]) {
score[i] = score[i - 1] + 1;
}
}
// 从右到左遍历,确保每个孩子比左边评分高的孩子糖果多
for (int i = n - 2; i >= 0; --i) {
if (ratings[i] > ratings[i + 1]) {
// 取孩子 i 当前的糖果数和孩子 i+1 糖果数加一的较大值
// 确保孩子 i 得到的糖果数不少于 score[i + 1] + 1。
score[i] = max(score[i], score[i + 1] + 1);
}
}
// 计算总糖果数
int res = 0;
for (int candy : score) {
res += candy;
}
return res;
}
};
  • 时间复杂度: O(n)
  • 空间复杂度: O(n)

总结

这在leetcode上是一道困难的题目,其难点就在于贪心的策略,如果在考虑局部的时候想两边兼顾,就会顾此失彼。

那么本题我采用了两次贪心的策略:

  • 一次是从左到右遍历,只比较右边孩子评分比左边大的情况。
  • 一次是从右到左遍历,只比较左边孩子评分比右边大的情况。

这样从局部最优推出了全局最优,即:相邻的孩子中,评分高的孩子获得更多的糖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