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15
1. 执行一条 select 语句,期间发生了什么?
1 | // 在 product 表中,查询 id = 1 的记录 |
MySQL 执行一条 select查询语句,在 MySQL 中期间发生了什么呢?
可以看到, MySQL 的架构共分为两层:Server层和存储引擎层,
-
Server 层负责建立连接、分析和执行SQL。MySQL大多数的核心功能模块都在这实现,主要包括连接器,查询缓存、解析器、预处理器、优化器、执行器等。另外,实现所有的内置函数(如日期、时间、数学和加密函数等)和所有跨存储引擎的功能(如存储过程、触发器、视图等。)
-
存储引擎层负责数据的存储和提取。支持 InnoDB、MyISAM、Memory 等多个存储引擎,不同的存储引擎共用一个 Server 层。现在最常用的存储引擎是 InnoDB,从 MySQL 5.5 版本开始, InnoDB 成为了 MySQL 的默认存储引擎。我们常说的索引数据结构,就是由存储引擎层实现的,不同的存储引擎支持的索引类型也不相同,比如 InnoDB 支持索引类型是 B+树 ,且是默认使用,也就是说在数据表中创建的主键索引和二级索引默认使用的是 B+ 树索引。
第一步:连接器
如果你在 Linux 操作系统里要使用 MySQL,那你第一步肯定是要先连接 MySQL 服务,然后才能执行 SQL 语句。
连接的过程需要先经过 TCP 三次握手,因为 MySQL 是基于 TCP 协议进行传输的。
如果 MySQL 服务正常运行,完成 TCP 连接的建立后,连接器就要开始验证你的用户名和密码,如果用户密码正确,连接器就会获取该用户的权限,然后保存起来,后续该用户在此连接里的任何操作,都会基于连接开始时读到的权限进行权限逻辑的判断。
所以,如果一个用户已经建立了连接,即使管理员中途修改了该用户的权限,也不会影响已经存在连接的权限。修改完成后,只有再新建的连接才会使用新的权限设置。
MySQL 的连接数有限制吗?
MySQL 服务支持的最大连接数由 max_connections 参数控制,比如我的 MySQL 服务默认是 151 个,超过这个值,系统就会拒绝接下来的连接请求,并报错提示“Too many connections”。
1 | mysql> show variables like 'max_connections'; |
MySQL 的连接也跟 HTTP 一样,有短连接和长连接的概念,它们的区别如下:
1 | // 短连接 |
可以看到,使用长连接的好处就是可以减少建立连接和断开连接的过程,所以一般是推荐使用长连接。
但是,使用长连接后可能会占用内存增多,将导致 MySQL 服务占用内存太大,因为 MySQL 在执行查询过程中临时使用内存管理连接对象,这些连接对象资源只有在连接断开时才会释放。
怎么解决长连接占用内存的问题?
有两种解决方式。
第一种,定期断开长连接。既然断开连接后就会释放连接占用的内存资源,那么我们可以定期断开长连接。
第二种,客户端主动重置连接。MySQL 5.7 版本实现了 mysql_reset_connection() 函数的接口,注意这是接口函数不是命令,那么当客户端执行了一个很大的操作后,在代码里调用 mysql_reset_connection 函数来重置连接,达到释放内存的效果。这个过程不需要重连和重新做权限验证,但是会将连接恢复到刚刚创建完时的状态。
至此,连接器的工作做完了,简单总结一下:
- 与客户端进行 TCP 三次握手建立连接;
- 校验客户端的用户名和密码,如果用户名或密码不对,则会报错;
- 如果用户名和密码都对了,会读取该用户的权限,然后后面的权限逻辑判断都基于此时读取到的权限;
第二步:查询缓存
连接器得工作完成后,客户端就可以向 MySQL 服务发送 SQL 语句了,MySQL 服务收到 SQL 语句后,就会解析出 SQL 语句的第一个字段,看看是什么类型的语句。
如果 SQL 是查询语句(select 语句),MySQL 就会先去查询缓存( Query Cache )里查找缓存数据,看看之前有没有执行过这一条命令,这个查询缓存是以 key-value 形式保存在内存中的,key 为 SQL 查询语句,value 为 SQL 语句查询的结果。
如果查询的语句命中查询缓存,那么就会直接返回 value 给客户端。如果查询的语句没有命中查询缓存中,那么就要往下继续执行,等执行完后,查询的结果就会被存入查询缓存中。
但是其实查询缓存挺鸡肋的。
对于更新比较频繁的表,查询缓存的命中率很低的,因为只要一个表有更新操作,那么这个表的查询缓存就会被清空。如果刚缓存了一个查询结果很大的数据,还没被使用的时候,刚好这个表有更新操作,查询缓冲就被清空了。
所以,MySQL 8.0 版本直接将查询缓存删掉了,也就是说 MySQL 8.0 开始,执行一条 SQL 查询语句,不会再走到查询缓存这个阶段了。
对于 MySQL 8.0 之前的版本,如果想关闭查询缓存,我们可以通过将参数 query_cache_type 设置成 DEMAND。
这里说的查询缓存是 server 层的,也就是 MySQL 8.0 版本移除的是 server 层的查询缓存,并不是 Innodb 存储引擎中的 buffer pool。
第三步:解析 SQL
在正式执行 SQL 查询语句之前, MySQL 会先对 SQL 语句做解析,这个工作交由解析器来完成。
解析器
解析器会做如下两件事情。
- 词法分析。MySQL 会根据你输入的字符串识别出关键字出来,例如,SQL语句 select username from userinfo,在分析之后,会得到4个Token,其中有2个Keyword,分别为select和from:
关键字 | 非关键字 | 关键字 | 非关键字 |
---|---|---|---|
select | username | from | userinfo |
- 语法分析。根据词法分析的结果,语法解析器会根据语法规则,判断你输入的这个 SQL 语句是否满足 MySQL 语法,如果没问题就会构建出 SQL 语法树,这样方便后面模块获取 SQL 类型、表名、字段名、 where 条件等等。
如果我们输入的 SQL 语句语法不对,就会在解析器这个阶段报错。比如,我下面这条查询语句,把 from 写成了 form,这时 MySQL 解析器就会给报错。
但是注意,表不存在或者字段不存在,并不是在解析器里做的,《MySQL 45 讲》说是在解析器做的,但是经过我和朋友看 MySQL 源码(5.7和8.0)得出结论是解析器只负责检查语法和构建语法树,但是不会去查表或者字段存不存在。那到底谁来做检测表和字段是否存在的工作呢?
第四步:执行 SQL
经过解析器后,接着就要进入执行 SQL 查询语句的流程了,每条SELECT 查询语句流程主要可以分为下面这三个阶段:
- prepare 阶段,也就是预处理阶段;
- optimize 阶段,也就是优化阶段;
- execute 阶段,也就是执行阶段;
预处理器
在预处理阶段中:
- 检查 SQL 查询语句中的表或者字段是否存在;
- 将 select * 中的 * 符号,扩展为表上的所有列;
我下面这条查询语句,test 这张表是不存在的,这时 MySQL 就会在执行 SQL 查询语句的 prepare 阶段中报错。
1 | mysql> select * from test; |
优化器
经过预处理阶段后,还需要为 SQL 查询语句先制定一个执行计划,这个工作交由优化器来完成的。
优化器主要负责将 SQL 查询语句的执行方案确定下来,比如在表里面有多个索引的时候,优化器会基于查询成本的考虑,来决定选择使用哪个索引。
执行器
经历完优化器后,就确定了执行方案,接下来 MySQL 就真正开始执行语句了,这个工作是由执行器完成的。
在执行的过程中,执行器就会和存储引擎交互了,交互是以记录为单位的。接下来,用三种方式执行过程,跟大家说一下执行器和存储引擎的交互过程。
- 主键索引查询
- 全表扫描
- 索引下推
主键索引查询
以本文开头查询语句为例,看看执行器是怎么工作的。
1 | select * from product where id = 1; |
这条查询语句的查询条件用到了主键索引,而且是等值查询,同时主键 id 是唯一,不会有 id 相同的记录,所以优化器决定选用访问类型为 const 进行查询,也就是使用主键索引查询一条记录。
全表扫描
举个全表扫描的例子:
1 | select * from product where name = 'iphone'; |
这条查询语句的查询条件没有用到索引,所以优化器决定选用访问类型为 ALL 进行查询,也就是全表扫描的方式查询。
索引下推
索引下推能够减少二级索引在查询时的回表操作,提高查询的效率,因为它将 Server 层部分负责的事情,交给存储引擎层去处理了。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方便大家理解,这里一张用户表如下,我对 age 和 reward 字段建立了联合索引(age,reward):
1 | select * from t_user where age > 20 and reward = 100000; |
联合索引当遇到范围查询 (>、<) 就会停止匹配,也就是 age 字段能用到联合索引,但是 reward 字段则无法利用到索引。
没有索引下推的时候,每查询到一条二级索引记录,都要进行回表操作,然后将记录返回给 Server,接着 Server 再判断该记录的 reward 是否等于 100000。
使用了索引下推后,虽然 reward 列无法使用到联合索引,但是因为它包含在联合索引(age,reward)里,所以直接在存储引擎过滤出满足 reward = 100000 的记录后,才去执行回表操作获取整个记录。相比于没有使用索引下推,节省了很多回表操作。
总结
执行一条 SQL 查询语句,期间发生了什么?
- 连接器:建立连接,管理连接、校验用户身份;
- 查询缓存:查询语句如果命中查询缓存则直接返回,否则继续往下执行。MySQL 8.0 已删除该模块;
- 解析 SQL,通过解析器对 SQL 查询语句进行词法分析、语法分析,然后构建语法树,方便后续模块读取表名、字段、语句类型;
- 执行 SQL:执行 SQL 共有三个阶段:
- 预处理阶段:检查表或字段是否存在;将 select * 中的 * 符号扩展为表上的所有列。
- 优化阶段:基于查询成本的考虑, 选择查询成本最小的执行计划;
- 执行阶段:根据执行计划执行 SQL 查询语句,从存储引擎读取记录,返回给客户端;
2. 数据库的事务隔离级别是怎么实现的
这是我的钱包,共有 100 万元。
今天我心情好,我决定给你的转账 100 万,最后的结果肯定是我的余额变为 0 元,你的余额多了 100 万元,是不是想到就很开心?
转账这一动作在程序里会涉及到一系列的操作,假设我向你转账 100 万的过程是有下面这几个步骤组成的:
可以看到这个转账的过程涉及到了两次修改数据库的操作。
假设在执行第三步骤之后,服务器忽然掉电了,我的账户扣了 100 万,但是钱并没有到你的账户上,也就是说这 100 万消失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保证转账业务里的所有数据库的操作是不可分割的,要么全部执行成功,要么全部失败,不允许出现中间状态的数据。
数据库中的 事务(Transaction) 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我们在转账操作前先开启事务,等所有数据库操作执行完成后,才提交事务,对于已经提交的事务来说,该事务对数据库所做的修改将永久生效,如果中途发生发生中断或错误,那么该事务期间对数据库所做的修改将会被回滚到没执行该事务之前的状态。
事务有哪些特性?
事务是由 MySQL 的引擎来实现的,我们常见的 InnoDB 引擎它是支持事务的。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引擎都能支持事务,比如 MySQL 原生的 MyISAM 引擎就不支持事务,也正是这样,所以大多数 MySQL 的引擎都是用 InnoDB。
事务看起来感觉简单,但是要实现事务必须要遵守 4 个特性,分别如下:
-
原子性(Atomicity):一个事务中的所有操作,要么全部完成,要么全部不完成,不会结束在中间某个环节,而且事务在执行过程中发生错误,会被回滚到事务开始前的状态,就像这个事务从来没有执行过一样
就好比买一件商品,购买成功时,则给商家付了钱,商品到手;购买失败时,则商品在商家手中,消费者的钱也没花出去。
-
一致性(Consistency):是指事务操作前和操作后,数据满足完整性约束,数据库保持一致性状态。
比如,用户 A 和用户 B 在银行分别有 800 元和 600 元,总共 1400 元,用户 A 给用户 B 转账 200 元,分为两个步骤,从 A 的账户扣除 200 元和对 B 的账户增加 200 元。一致性就是要求上述步骤操作后,最后的结果是用户 A 还有 600 元,用户 B 有 800 元,总共 1400 元,而不会出现用户 A 扣除了 200 元,但用户 B 未增加的情况(该情况,用户 A 和 B 均为 600 元,总共 1200 元)。
-
隔离性(Isolation):数据库允许多个并发事务同时对其数据进行读写和修改的能力,隔离性可以防止多个事务并发执行时由于交叉执行而导致数据的不一致,因为多个事务同时使用相同的数据时,不会相互干扰,每个事务都有一个完整的数据空间,对其他并发事务是隔离的。
消费者购买商品这个事务,不影响其他消费者购买。
-
持久性(Durability):事务处理结束后,对数据的修改就是永久的,即便系统故障也不会丢失。
InnoDB 引擎通过什么技术来保证事务的这四个特性的呢?
- 持久性是通过
redo log
(重做日志)来保证的; - 原子性是通过
undo log
(回滚日志)来保证的; - 隔离性是通过
MVCC
(多版本并发控制)或锁机制来保证的; - 一致性则是通过持久性 + 原子性 + 隔离性来保证;
这次将重点介绍事务的隔离性,这也是面试时最常问的知识的点。
为什么事务要有隔离性,我们就要知道并发事务时会引发什么问题。
并行事务会引发什么问题?
MySQL 服务端是允许多个客户端连接的,这意味着 MySQL 会出现同时处理多个事务的情况。
那么在同时处理多个事务的时候,就可能出现脏读(dirty read)、不可重复读(non-repeatable read)、幻读(phantom read)的问题。
脏读
如果一个事务读到了另一个未提交事务修改过的数据,就意味着发生了脏读现象。
假设有 A 和 B 这两个事务同时在处理,事务 A 先开始从数据库中读取小林的余额数据,然后再执行更新操作,如果此时事务 A 还没有提交事务,而此时正好事务 B 也从数据库中读取小林的余额数据,那么事务 B 读取到的余额数据是刚才事务 A 更新后的数据,即使没有提交事务。
因为事务 A 是还没提交事务的,也就是它随时可能发生回滚操作,如果在上面这种情况事务 A 发生了回滚,那么事务 B 刚才得到的数据就是过期的数据,这种现象就被称为脏读。
不可重复读
在一个事务内多次读取同一个数据,如果出现前后两次读到的数据不一样的情况,就意味着发生了不可重复读现象。
假设有 A 和 B 这两个事务同时在处理,事务 A 先开始从数据库中读取小林的余额数据,然后继续执行代码逻辑处理,在这过程中如果事务 B 更新了这条数据,并提交了事务,那么当事务 A 再次读取该数据时,就会发现前后两次读到的数据是不一致的,这种现象就被称为不可重复读。
幻读
在一个事务内多次查询某个符合查询条件的记录数量,如果出现前后两次查询到的记录数量不一样的情况,就意味着发生了幻读现象。
假设有 A 和 B 这两个事务同时在处理,事务 A 先开始从数据库查询账户余额大于 100 万的记录,发现共有 5 条,然后事务 B 也按相同的搜索条件也是查询出了 5 条记录。
接下来,事务 A 插入了一条余额超过 100 万的账号,并提交了事务,此时数据库超过 100 万余额的账号个数就变为 6。
然后事务 B 再次查询账户余额大于 100 万的记录,此时查询到的记录数量有 6 条,发现和前一次读到的记录数量不一样了,就感觉发生了幻觉一样,这种现象就被称为幻读。
事务的隔离级别有哪些?
前面我们提到,当多个事务并发执行时可能会遇到脏读、不可重复读、幻读的现象,这些现象会对事务的一致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 脏读:读到其他事务未提交的数据;
- 不可重复读:前后读取的数据不一致;
- 幻读:前后读取的记录数量不一致。
这三个现象的严重性排序如下:
SQL 标准提出了四种隔离级别来规避这些现象,隔离级别越高,性能效率就越低,这四个隔离级别如下:
- 读未提交(read uncommitted),指一个事务还没提交时,它做的变更就能被其他事务看到;
- 读提交(read committed),指一个事务提交之后,它做的变更才能被其他事务看到;
- 可重复读(repeatable read),指一个事务执行过程中看到的数据,一直跟这个事务启动时看到的数据是一致的,MySQL InnoDB 引擎的默认隔离级别;
- 串行化(serializable );会对记录加上读写锁,在多个事务对这条记录进行读写操作时,如果发生了读写冲突的时候,后访问的事务必须等前一个事务执行完成,才能继续执行;
按隔离水平高低排序如下:
针对不同的隔离级别,并发事务时可能发生的现象也会不同。
也就是说:
- 在读未提交隔离级别下,可能发生脏读、不可重复读和幻读现象;
- 在读提交隔离级别下,可能发生不可重复读和幻读现象,但是不可能发生脏读现象;
- 在可重复读隔离级别下,可能发生幻读现象,但是不可能发生脏读和不可重复读现象;
- 在串行化隔离级别下,脏读、不可重复读和幻读现象都不可能会发生。
所以,要解决脏读现象,就要升级到读提交以上的隔离级别;要解决不可重复读现象,就要升级到可重复读的隔离级别,要解决幻读现象不建议将隔离级别升级到串行化。
MySQL InnoDB 引擎的默认隔离级别虽然是可重复读,但是它很大程度上避免幻读现象,解决的方案有两种:
- 针对快照读(普通 select 语句),是通过 MVCC 方式解决了幻读,因为可重复读隔离级别下,事务执行过程中看到的数据,一直跟这个事务启动时看到的数据是一致的,即使中途有其他事务插入了一条数据,是查询不出来这条数据的,所以就很好了避免幻读问题。
- 针对当前读(select … for update 等语句),是通过 next-key lock(记录锁 + 间隙锁)方式解决了幻读,因为当执行 select … for update 语句的时候,会加上 next-key lock,如果有其他事务在 next-key lock 锁范围内插入了一条记录,那么这个插入语句就会被阻塞,无法成功插入,所以就很好了避免幻读问题。
接下来,举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四种隔离级别,有一张账户余额表,里面有一条账户余额为 100 万的记录。然后有两个并发的事务,事务 A 只负责查询余额,事务 B 则会将我的余额改成 200 万,下面是按照时间顺序执行两个事务的行为:
在不同隔离级别下,事务 A 执行过程中查询到的余额可能会不同:
- 在读未提交隔离级别下,事务 B 修改余额后,虽然没有提交事务,但是此时的余额已经可以被事务 A 看见了,于是事务 A 中余额 V1 查询的值是 200 万,余额 V2、V3 自然也是 200 万了;
- 在读提交隔离级别下,事务 B 修改余额后,因为没有提交事务,所以事务 A 中余额 V1 的值还是 100 万,等事务 B 提交完后,最新的余额数据才能被事务 A 看见,因此额 V2、V3 都是 200 万;
- 在可重复读隔离级别下,事务 A 只能看见启动事务时的数据,所以余额 V1、余额 V2 的值都是 100 万,当事务 A 提交事务后,就能看见最新的余额数据了,所以余额 V3 的值是 200 万;
- 在串行化隔离级别下,事务 B 在执行将余额 100 万修改为 200 万时,由于此前事务 A 执行了读操作,这样就发生了读写冲突,于是就会被锁住,直到事务 A 提交后,事务 B 才可以继续执行,所以从 A 的角度看,余额 V1、V2 的值是 100 万,余额 V3 的值是 200 万。
总结
事务是在 MySQL 引擎层实现的,我们常见的 InnoDB 引擎是支持事务的,事务的四大特性是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持久性,我们这次主要讲的是隔离性。
当多个事务并发执行的时候,会引发脏读、不可重复读、幻读这些问题,那为了避免这些问题,SQL 提出了四种隔离级别,分别是读未提交、读已提交、可重复读、串行化,从左往右隔离级别顺序递增,隔离级别越高,意味着性能越差,InnoDB 引擎的默认隔离级别是可重复读。
要解决脏读现象,就要将隔离级别升级到读已提交以上的隔离级别,要解决不可重复读现象,就要将隔离级别升级到可重复读以上的隔离级别。
而对于幻读现象,不建议将隔离级别升级为串行化,因为这会导致数据库并发时性能很差。MySQL InnoDB 引擎的默认隔离级别虽然是可重复读,但是它很大程度上避免幻读现象(并不是完全解决了,详见这篇文章),解决的方案有两种:
- 针对快照读(普通 select 语句),是通过 MVCC 方式解决了幻读,因为可重复读隔离级别下,事务执行过程中看到的数据,一直跟这个事务启动时看到的数据是一致的,即使中途有其他事务插入了一条数据,是查询不出来这条数据的,所以就很好了避免幻读问题。
- 针对当前读(select … for update 等语句),是通过 next-key lock(记录锁 + 间隙锁)方式解决了幻读,因为当执行 select … for update 语句的时候,会加上 next-key lock,如果有其他事务在 next-key lock 锁范围内插入了一条记录,那么这个插入语句就会被阻塞,无法成功插入,所以就很好了避免幻读问题。
对于读提交和可重复读隔离级别的事务来说,它们是通过 Read View 来实现的,它们的区别在于创建 Read View 的时机不同:
- 读提交隔离级别是在每个 select 都会生成一个新的 Read View,也意味着,事务期间的多次读取同一条数据,前后两次读的数据可能会出现不一致,因为可能这期间另外一个事务修改了该记录,并提交了事务。
- 可重复读隔离级别是启动事务时生成一个 Read View,然后整个事务期间都在用这个 Read View,这样就保证了在事务期间读到的数据都是事务启动前的记录。
这两个隔离级别实现是通过事务的 Read View 里的字段和记录中的两个隐藏列的比对,来控制并发事务访问同一个记录时的行为,这就叫 MVCC(多版本并发控制)。
在可重复读隔离级别中,普通的 select 语句就是基于 MVCC 实现的快照读,也就是不会加锁的。而 select … for update 语句就不是快照读了,而是当前读了,也就是每次读都是拿到最新版本的数据,但是它会对读到的记录加上 next-key lock 锁。